自2021年杭州日报艺术典藏新开“朱炳仁随语”栏目以来,随语已接连刊登四十余期。2022年,我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以数十年浸淫于铜的阅历,持续叙述他与铜的那些温情故事,给读者带来文化艺术的盛宴。在这个凝集精彩、发出芳华的年代,让我们跟着铜艺之光,再次动身。
050|朱炳仁随语
朱炳仁,杭州人,客籍绍兴,1944年生,我国工艺美术大师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,被颁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。故宫博物院文创参谋、我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、我国文物学会文物修正委员会理事,中华老字号“朱府铜艺”第四代传人、西泠印社社员。峨眉山金顶、雷峰塔、灵隐铜殿、台湾同源桥及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等百余铜修建铜总工艺师,被誉为“我国当代铜修建之父”。新加坡我国文化中心巨幅熔铜岩画《春和清妍》作者,著作还被收藏在我国国家博物馆、北京公民大会堂、故宫博物院、中心组织部大楼、印度玄奘纪念堂、美国加州大学等。
一封乾隆留在塘栖的表彰信
在京杭大运河南端,杭州临平区有一个浓缩了千年前史的塘栖古镇,鼎盛时有“三十六爿半桥”“七十二条半弄”,自元代今后,凭仗大运河的舟楫之利,商贾聚集,明清时贵为“江南十台甫镇”之首。
丰子恺先生这样点评过塘栖古镇,“千年古运河,江南佳丽地。”宋代释永颐也浸透厚意写了《唐栖寺前》一诗,“唐寺前溪水流,客帆交游旧杭州。”诗人苏轼特别登上临平山,“策杖徐徐步此山,拨云寻径兴飘然。”
东坡居士俯视塘栖的运河舟船“迎客西来送客行”,假如这位“高级知识分子”没有近视的话,他应该会看到建成于唐代宝历年间那座挺拔的“龙鼻子”,这便是大运河仅有大跨度的七孔薄墩联拱石桥——广济桥。后来桥塌复建,发现顶拱有“弘治二年”字样,证实为明代弘治年间重修。
“运河三老”古修建专家罗哲文 (左)、古文物专家郑孝燮(中)和铜雕大师朱炳仁(右)在大运河查询
从广济桥下拾级而上,如同在爬山。伫足桥顶,寂廖江天,大河晶亮,南纵北横,逶迤而来。桥侧的塘栖古镇更是野屋参差,廊檐比邻,人间烟火,风情卓著,“跑过三关六码头,不及塘栖廊檐头”,引得皇上竞折腰。
这个皇帝便是乾隆弘历。这位胸有策略、风流倜傥的皇帝,在乾隆十六年(1751)初度南巡,亲身查询各地漕粮贡赋收交状况,以惩恶扬善。贡赋是中心税收,是保持国家统一与正常运作的生命线,尤其是东南贡赋更是重中之重。
乾隆沿运河南下,来到“全国粮仓”之称的塘栖古镇,赏风月,觅奇迹,见舟楫如梭,漕船争雄,四海安和,厚德流光,心境美得“喜大普奔”了。所以,他诏告“江南三省”江苏、浙江、安徽的封疆大吏来塘栖开表彰大会。这是乾隆皇帝六游江南中逼格最高的一次,不知何以,史书上竟罕有记载。
不过,浙江公民是知道的。什么原因呢?本来他们收到了乾隆亲书的一封表彰信。这信的最初就说,“朕巡幸江浙,问俗省方,广沛恩膏,聿昭庆典。”皇上昭示全国,在塘栖开庆典大会了。谁知龙颜莫测,会开得“划然长啸,朝野轰动”。
会上,乾隆要当地巡抚反省自己历年政绩。朝廷大员个个心惊胆跳,坐立不安。本来“江苏积欠地丁二百二十八万余两,安徽积欠地丁三十万五千余两”。乾隆说,“其历年积欠赋税,虽屡准当地大吏所请,别离缓带,以纾民力”,但是尓等有负“朕宵旰勤劳,如伤在抱”之心,居然“催科不力,有司实不能辞其咎;而疲玩成习,岂民间习俗之浇漓,尚有未尽革欤?”
莫非地主家也无余粮了?大臣们吓得伏地称罪。庆典大会居然开得如此焚琴煮鹤。幸亏,随行的“中心财务部长”——户部尚书递上奏折,“皇上息怒,尽管苏皖两省尚有拖欠,可浙省官民敬事急公之义,积年以来,并无积欠,请皇上明示。”乾隆是多么聪明的人物啊?看看跪着的这帮官员,“更念东南贡赋,甲于他省”,收赋税还得靠这班人,得恩威偏重啊!户部一番话不是给皇上找台阶吗?好在安居乐业,财务富余。乾隆长吁一气说,“朕以初度南巡,故特加恩格,苏皖两省积欠悉行豁免,浙省官民敬事急公之义,朕甚嘉焉,着将本年应征地丁赋税,蠲免三十万两,以示鼓舞。”皇恩浩荡,众臣感之涕泪具下,山呼万岁。一声翰墨服侍,乾隆皇帝洋洋洒洒439字给浙江大众的表彰信留在了塘栖,庆典大会毕竟满意。
圣谕记载于四库全书中
岁月蹉跎,这封御笔长信,居然不见了踪迹。走运的是,在塘栖原杭州府水利通判厅遗址内,发现了一块被封在了宅墙内的石碑,原认为是德清、杭县两县的一般的分界碑。1985年,塘栖区文化站进行文物普查,爬墙翻屋,拓碑释文,总算查实了此碑竟是块乾隆御碑!
御碑通高5.45米,宽1.4米,厚0.5米,额上刻有双龙戏珠的浮雕。那封439字表彰浙江公民憨厚守信的信,被一字不落地铭刻在石碑上。这是我国国内现存最大的御碑,也是悠悠千年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又一什物见证。你该去看看真迹,作为国际文化遗产我国大运河的重要前史文物的乾隆御碑,在塘栖古镇的广济桥不远的御碑亭内妥然维护好了。
乾隆御碑亭
故事本该完毕了,可我一向想不通的是,如此重要的圣谕石碑,两百余年来竟罕见文史记载评述,并被砌在墙中不见天日。近来,我又去塘栖看到了御碑,读到最终一段文字:“倘有不肖官吏,以 完作欠,企图腐蚀,察出,即行纠参,从重治罪。并将此通行晓谕知之,钦此。”乾隆慎重签名,“乾隆十六年正月初二”。
这圣上真太厉害了!或许这些话是刺痛了哪一位的眼睛,哪管什么“通行晓谕知之,钦此!”统统砌于墙中,当作没看见。